化学性质
CAS号:111-46-6
MDL号:MFCD00002882
EINECS号:203-872-2
RTECS号:ID5950000
BRN号:969209
PubChem号:24889810
物性数据
1. 性状:无色、无臭、透明,具有吸湿性的黏稠液体,有辛辣气味,无腐蚀性。
2. 沸点(ºC,101.3kPa):245
3. 熔点(ºC):-10.5
4. 相对密度(g/mL,20/4ºC):1.118
5.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2.14
6. 折射率(15ºC):1.4490
7. 折射率(20ºC):1.4472
8. 常温折射率(n25):1.446
9. 黏度(mPa·s,20ºC):35.7
10. 黏度(mPa·s,25ºC):30
11. 闪点(ºC,闭口):143
12. 燃点(ºC):229
13. 蒸发热(KJ/mol,b.p.):52.297
14. 燃烧热(KJ/mol):2380.2
15. 比热容(KJ/(kg·K),20ºC,定压):2.31
16. 电导率(S/m,20ºC):5.86×10-7
17. 蒸气压(kPa,20ºC):<0.0013
18. 体膨胀系数(K-1,20ºC):0.000635
19. 爆炸下限(%,V/V):0.7
20. 爆炸上限(%,V/V):22
21. 溶解性:能与水、乙醇、乙二醇、丙酮、氯仿、糠醛等混溶。与乙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直链脂肪烃、芳香烃等不混溶。
22. 相对密度(25℃,4℃):1.1122
23. 临界温度(ºC):476.85
24. 临界压力(MPa):4.7
25. 溶度参数(J·cm-3)0.5:27.775
26. van der Waals面积(cm2·mol-1):8.920×109
27. van der Waals体积(cm3·mol-1):60.700
28. 气相标准燃烧热(焓)(kJ·mol-1):-2432.0
29. 气相标准声称热(焓)( kJ·mol-1) :-571.2
30. 液相标准燃烧热(焓)(kJ·mol-1):-2374.7
31. 液相标准声称热(焓)( kJ·mol-1):-628.5
32. 液相标准热熔(J·mol-1·K-1) :258.4
毒理学数据
1、刺激性:兔子经皮:500mg 轻度刺激。
兔子经眼:50mg 轻度刺激。
2、急性毒性:大鼠经口LD50:12565mg/kg;兔子经皮LD50:11890mg/kg
3、属微毒类。可经皮吸收,对皮肤黏膜刺激小。与乙二醇相似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能引起肾脏病理改变及尿路结石。人一次口服致死量估计为1mL/kg。服用二甘醇后约24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胃道症状。致死者随之出现头痛、肾区疼痛、一时性多尿然后少尿、嗜睡、面部轻度浮肿等。无尿发生后2~7日内昏迷而死。故本品应禁作药用,避免长期与皮肤接触。
生态学数据
对水体有轻微的危害。
分子结构数据
1、 摩尔折射率:25.39
2、 摩尔体积(cm3/mol):95.9
3、 等张比容(90.2K):244.4
4、 表面张力(dyne/cm):42.1
5、 极化率(10-24cm3):10.06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1.3
2.氢键供体数量:2
3.氢键受体数量:3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4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49.7
7.重原子数量:7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26.1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性质与稳定性
1. 避免与氧化物、潮湿的水分接触。
2.无色、无臭、透明,具有吸湿性的粘稠液体。有辛辣的甜味。 与溶解性能与乙二醇相似,但对烃类的溶解能力较强。二甘醇能与水、乙醇、乙二醇、丙酮、氯仿、糠醛等混溶。与乙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直链脂肪烃、芳香烃等不混溶。松香、虫胶、醋酸纤维素和大多数油脂不溶于二甘醇,但能溶解硝酸纤维素、醇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基甲酸乙酯和大多数染料。易燃,低毒。具有醇、醚的一般化学性质。
3. 存在于烟叶、烟气中。
4. 食入后的症状类似于乙二醇,请参阅乙二醇。用作酏剂产生致命的毒害作用。
贮存方法
1.密封于阴凉、干燥处保存。确保工作间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2.远离火源、水源。储存的地方远离氧化剂。
安全信息
危险概述
健康危害
未见本品引起职业中毒的报道。口服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肝、肾损害,可致死。尸检发现主要损害肾脏、肝脏。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导泄。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
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4]
操作注意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个体防护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 10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空气中浓度较高时,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物质毒性
文献、期刊报道的毒性作用试验数据编号 | 毒性类型 | 测试方法 | 测试对象 | 使用剂量 | 毒性作用 |
---|
1 | 急性毒性 | 口服 | 人类 | 1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2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儿童 | 2400 mg/kg | 1.行为毒性——嗜睡 2.肝毒性——其他变化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代谢性酸中毒 |
3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2565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4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770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5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大鼠 | 1880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6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大鼠 | 6565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7 | 急性毒性 | 肌肉注射 | 大鼠 | 7826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8 | 急性毒性 | 未报告 | 大鼠 | 15650 mg/kg | 1.行为毒性——嗜睡 2.行为毒性——兴奋 3.胃肠道毒性——恶心、呕吐 |
9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23700 mg/kg | 1.行为毒性——全身麻醉 2.行为毒性——肌肉无力 3.肝毒性——其他变化 |
10 | 急性毒性 | 吸入 | 小鼠 | 130 mg/m3/2H | 1.行为毒性——全身麻醉 2.行为毒性——兴奋 3.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紫绀 |
11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9719 mg/kg | 1.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慢性肺水肿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小管和肾小球发生变化 3.血液毒性——脾发生变化 |
12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小鼠 | 5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3 | 急性毒性 | 未报告 | 小鼠 | 13300 mg/kg | 1.行为毒性——嗜睡 2.行为毒性——兴奋 3.胃肠道毒性——恶心、呕吐 |
14 | 急性毒性 | 口服 | 狗 | 9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5 | 急性毒性 | 口服 | 猫 | 330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6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兔 | 4400 mg/kg | 1.行为毒性——昏迷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困难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温下降 |
17 | 急性毒性 | 皮肤表面 | 兔 | 1189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8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兔 | 2236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9 | 急性毒性 | 肌肉注射 | 兔 | 4472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20 | 急性毒性 | 未报告 | 兔 | 2688 mg/kg | 1.行为毒性——嗜睡 2.行为毒性——兴奋 3.胃肠道毒性——恶心、呕吐 |
21 | 急性毒性 | 口服 | 豚鼠 | 7800 mg/kg | 1.行为毒性——全身麻醉 2.行为毒性——肌肉无力 3.肝毒性——其他变化 |
22 | 急性毒性 | 未报告 | 豚鼠 | 14 mg/kg | 1.行为毒性——嗜睡 2.行为毒性——兴奋 3.胃肠道毒性——恶心、呕吐 |
23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97 mg/kg/99D-C |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其他变化 2.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
24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8375 mg/kg/7W-C | 1.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
25 | 慢性毒性 | 吸入 | 大鼠 | 20 mg/m3/2H/26W-I | 1.血管毒性——血压调节能力下降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肺气肿 3.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
26 | 慢性毒性 | 吸入 | 小鼠 | 35 mg/m3/11W-I | 1.心脏毒性——其他变化 2.肝毒性——肝豆状核变性 3.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
27 | 慢性毒性 | 口服 | 狗 | 105 mg/kg/18D-I | 1.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
28 | 慢性毒性 | 皮肤表面 | 兔 | 17300 uL/kg/30D-I | 1.肝毒性——其他变化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小管发生变化 (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 3.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
29 | 眼部毒性 | 皮肤表面 | 人类 | 112 mg/3D (间断) | 作用较轻 |
30 | 眼部毒性 | 皮肤表面 | 兔 | 500 mg | 作用较轻 |
31 | 眼部毒性 | 入眼 | 兔 | 50 mg | 作用较轻 |
32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890 mg/kg/53W-C |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肿瘤 3.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小管和肾小球发生变化 |
33 | 致癌性 | 皮下注射 | 大鼠 | 2500 mg/kg/82W-I | 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标准) 2.血液毒性——肿瘤 |
34 | 致癌性 | 口服 | 小鼠 | 420 mg/kg/22W-I | 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标准) 2.血液毒性——肿瘤 |
35 | 致癌性 | 吸入 | 小鼠 | 4 mg/m3/2H/30W-I |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血液毒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病 3.皮肤和附件毒性——肿瘤 |
36 | 致癌性 | 皮下注射 | 小鼠 | 1250 mg/kg/66W-I | 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标准) 2.血液毒性——肿瘤 |
37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1752 mg/kg/2Y-C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肿瘤 |
38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584 mg/kg/2Y-C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肿瘤 |
39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840 mg/kg/81W-I | 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标准) 2.血液毒性——肿瘤 |
40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50 mg/kg,雌性受孕 1-20 天后 | 1.生殖毒性——肌肉骨骼系统发育异常 |
41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76420 mg/kg,雌性受孕 6-15 天后 | 1.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 |
42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38212 mg/kg,雌性受孕 6-15 天后 | 1.生殖毒性——肌肉骨骼系统发育异常 |
43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343 mg/kg,多代 | 1.生殖毒性——影响分娩 2.生殖毒性——胚胎或胎儿死亡 3.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性别比例 |
44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343 mg/kg,多代 | 1.生殖毒性——雌性生育能力下降 2.生殖毒性——对新生儿有其他影响 |
45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50 mg/kg,雌性受孕 6-15 天后 | 1.生殖毒性——影响母体 |
46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100 mg/kg,雌性受孕 6-15 天后 | 1.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 |
合成方法
1.一缩二乙二醇是环氧乙烷制乙醇时的副产品。

工艺流程:
用直接水合法 将环氧乙烷与水按1:8混合送入混合反应器,在150℃MPa下,反应40-60min,生成脱水塔进一步脱水;塔底的乙二醇混合液送入乙二醇塔,塔顶可得99.8%以上的乙二醇。塔底液送入一缩精馏塔,在塔顶温度135-140℃,压力4.0KPa下,从塔顶得到一缩二乙二醇。继续分离,可得二缩三乙二醇、三缩四乙二醇。
精制方法:所含杂质有水、乙二醇、三甘醇等。可用减压蒸馏后分步结晶的方法精制。取二甘醇1650mL进行减压分馏,弃去480mL初馏分,收集1000mL中间馏分进行分步结晶,可得700mL二甘醇。
2. 与酸酐作用时生成酯,与烷基硫酸酯或卤代烃作用生成醚。
3. 合成:由环氧乙烷与乙二醇作用而制得。也是环氧乙烷水合制乙二醇时的副产品。
上下游产品信息
表征图谱
相关文献
其主要技术指标为:
二乙二醇 ≥ 99.60%(质量分数)
乙二醇 ≤ 0.10%(质量分数)
三乙二醇 ≤ 0.10%(质量分数)
用途
1.主要用作气体脱水剂和芳烃萃取溶剂。也用作硝酸纤维素、树脂、油脂、印刷油墨等的溶剂,纺织品的软化剂、整理剂,以及从煤焦油中萃取香豆酮和茚等。此外,二甘醇还用作刹车油配合剂、赛璐珞柔软剂、防冻剂和乳液聚合时的稀释剂等。还用于橡胶及树脂增塑剂;聚酯树脂;纤维玻璃;氨基甲酸酯泡沫;润滑油粘度改进剂等产品的生产。用作合成不饱和聚酯树脂等。
2.用作合成不饱和聚酯树脂、增塑剂等。还用于防冻剂、气体脱水剂、增塑剂、溶剂、芳烃抽提剂、卷烟吸湿剂、纺织品润滑剂及整理剂、糨糊及各种胶的防干剂、还原染料吸湿助溶剂等。是油脂、树脂、硝化纤维素等的常用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