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400-990-3999 / 邮箱:sales@xiyashiji.com
西亚试剂 —— 品质可靠,值得信赖
为什么在宏伟的人民大会堂里说话不像在山谷里说话那样能听到回声?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竖起一块“塑料板”就能把噪声“圈”在公路里?现代化的渔业怎样用声音捕捉游弋在深海里的鱼群?声音中蕴藏的奥秘无穷无尽……
成立于1964年7月1日的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是由一群探索声音和信号奥秘的人组成的。他们的名字或许鲜为人知,但他们的一项项研究成果,却让人们“听见”、“听懂”了更多的声音。
声学所是国内惟一、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从事声学领域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拥有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系统技术、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语言声学与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声学制导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数字音视频与宽带网络技术等6大优势学科。在成立后的40年中,尤其是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声学所在声场声信息和数字信号处理领域承担和完成了大量国家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课题,为我国声学和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在国际声学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研人员在进行海上实验
初试莺啼: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
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人民大会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会场,可以同时容纳一万人开会。然而由于空间太大,如果不做任何处理,就会存在严重的回声和混响问题,在里边只能听到各种回声的互相干扰,根本没办法开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建筑声学的奠基人马大猷先生受命负责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他采用穿孔板吸声、分散声源等办法,不仅有效解决了大会堂的回声问题,而且使大会堂具有优质的音响效果,使人们可以欣赏各种文艺演出。到目前为止,人民大会堂的声学工程设计仍属世界一流水准。
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让世界听到了站起来的中国人的声音,也让世界认识了刚刚起步的中国声学所和中国声学研究。
然而,故事远未结束。
时间步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地点是德国首都柏林,这一次世界再一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德国政府新建了一个议会大厅,大厅周围的墙是透明的圆形玻璃,设计概念很好,可以保持“政治透明度”。然而,建成后却因为声音聚焦而无法使用。为此,德国政府不得不向全世界的声学家寻求解决办法。最后,根据马大猷先生的微穿孔板理论,用打上微孔的有机玻璃板,解决了这个声学问题,并保持了议会大厅的透明度。“中国人为德国议会大厅打孔”,在国际声学界传为美谈,并掀起了一股研究应用微穿孔板理论的热潮。以上资料由西亚试剂:http://www.xiyashiji.com/home/chem/chemlist.html 提供